25000TEU超大型集裝箱船舶是不是極限?

25000TEU的集裝箱船舶被認為是現階段集裝箱船舶發展的極限。
“25000箱級集裝箱船型開發”是工業和信息化部、財政部工信部聯裝[2016]25號文批復項目——“20000箱級以上超大型集裝箱船創新專項”子課題,打造20000箱級以上超大型集裝箱船創新鏈符合《中國制造2025》戰略要求。隨著集裝箱船發展邁入20000箱級以上超大型集裝箱船時代,開展20000箱級以上超大型集裝箱船專項科技工程能為“建設海洋強國”戰略和“一帶一路”戰略提供高端裝備,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。
2019年3月8日,中船工業第七〇八研究所組成的驗收專家組,對上海船舶運輸科學研究所(中遠海運控股機構)“25000箱級集裝箱船型開發”項目進行驗收,并達成一致通過意見。

至此,25000TEU超大型集裝箱船,終于在各種猜測質疑中走出了實質性的第一步。25000TEU被認為是現階段集裝箱船舶發展的極限,雖然是極限,卻并非是因為技術難以攻克。早在幾年前,馬士基航運公司首席執行官Soren Skou就曾表示,如今建造25000TEU的集裝箱船在技術上可行。

既然技術可行,為什么卻遲遲沒有動靜?
前不久馬士基首席執行官施索仁給出了答案,他認為巨型船舶只能和全球范圍內的少數港口匹配,并明確表示,馬士基無意建造更大的船舶。同時,有不少專業人士贊同馬士基目前的做法,認為超大型船舶的需求已經飽和,現在大家更需要做的是不再訂造新船,并且把現有船舶裝滿。
馬士基作為船東老大,對于巨型船舶有這樣的顧慮,那中遠海運又為什么要走出這不同尋常的一步。

2018年,全球班輪運輸行業整合步伐加快,中遠海運完成收購香港東方海外;法國達飛輪船完成了對芬蘭集運物流公司Containerships的收購,船公司的整合使航運市場的資源有效集中了起來,而且各大船東都斥巨資投建新船,以提升自身競爭力。截止至2018年12月底,中遠海運共有463艘船,運力277.2萬TEU,占據全球市場份額12.2%。雖然中遠海運已經取代達飛輪船成為全球第三大船公司,但比起馬士基773艘船,406.5萬TEU的運力,占據全球市場17.9%的份額,還是有些差距。
超大型船舶載貨量大,能夠降低船舶運輸成本,受市場運價的影響較小,一直以來被各大班輪公司所看好,于是出于經濟利益的考量,船越造越大。截止到2018年,世界上順利出塢的最大尺度的集裝箱船是江南造船(集團)有限責任公司為中遠海運集團建造的21000TEU集裝箱船舶,船舶總長 399.9米,型寬 58.6米,型深 33.5米。達飛也在2017年和2018年分別投建了數艘22000TEU船舶。專業人士猜測,中運海集運此次斥資頂風險,敢于做船老大不做的事情,建造25000TEU大船是為了更好的提升競爭力,占領航運市場更多的份額。

25000TEU集裝箱船一直廣受人們討論、關注。那么船若是想順利出塢通航,船舶應該有多大,容量多少,航線如何?是否有合適的港口停靠?
中國船舶工業綜合技術經濟研究院2018年通過數學計算方法,對能容納25000TEU的集裝箱船長度、寬度、吃水深度、凈空高度進行了估算,得出船體長度為445米、船體寬度為59米、吃水深度為17米、凈空高度為63米,并依照20000TEU集裝箱大船的從中國到歐洲的航線,對航線以及內港口的接待能力進行了分析。
20000TEU大船走亞歐航線,那么中運海運的這艘巨型船,未來也很可能通航于亞歐航線上。亞歐航線作為一條傳統航線,涵蓋了馬六甲海峽和蘇伊士運河兩大航道,以及亞歐多數大型港口。
馬六甲海峽全長約1080公里,西北部最寬達370公里,東南部最窄處只有37公里,可以航行吃水20米的巨輪。蘇伊士運河長193.3千米,平均寬度為135米,最大水深24米,可航船舶吃水約為20米,按照吃水、寬度來說,25000TEU超大型船是可以通過馬六甲海峽和蘇伊士運河。
亞歐航線28個掛靠港口中,在考慮前沿水深、橋吊配備、航道參數等多重因素情況下,得出有17個港口可接納25000 TEU集裝箱船。國內有上海、寧波、鹽田、廈門,幾乎包含了中遠海運AEX1航線在國內接卸停靠的所有港口,國外能掛靠的有釜山 、丹戎帕拉帕斯 、光陽 、巴生 、阿爾赫西拉斯 、費利克斯托、安特衛普 、威廉港 、鹿特丹 、澤布呂赫 、敦刻爾克 、馬耳他、阿里山港。

超大型船并不是只要能建成,能通航,有合適的掛靠就足夠了,它還要過得了安全關、環保關。重要的是,超大型船還要能夠盈利,畢竟盈利對于船公司來說才是王道。能對船舶盈利造成影響的主要有運價、各種成本以及載貨量等因素。
國際集裝箱班輪運輸市場運價在2016年跌至歷史低位,2017年開始上升,截至2017年底,中國出口集裝箱運價綜合指數均值為820.08點,同比上升15.3%,中遠海運有關人士在2018年表示,運價將會長期觸底反彈,且巨型船對于運價的抵御能力要高于小型船舶。而人工成本、燃油成本對他們的影響也是在他們所能接受的氛圍內,那么對超大型船舶來說,最重要的影響因素還是載貨量。
25000TUE的船舶,如果滿箱帶著25000標箱出海,在節省運輸費用的情況下還能靠載貨給船公司帶來利益,從而實現船舶制造的價值。但是,目前的全球集裝箱運輸需求能否填滿25000TEU的大船?
2018年全球集裝箱海運貿易出現小幅下滑,全年集裝箱海運量為2.01億TEU,年度增速降至4.5%,較2017年下降一個百分點。

上圖是2000年以來全球集裝箱海運貿易量情況,全球集裝箱貿易量金融危機之后就增速緩慢,從2012年至2018年,增速始終在5%以下。2018年受中美貿易爭端、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放緩、船隊擴張加快等因素影響,全球集裝箱海運量為2.01億TEU,年度增速降4.5%,比2017年下降一個百分點。預計2019年,全球集裝箱海運依舊呈增長趨勢,增長率仍在5%以下。
根據全球集裝箱海運量來看,25000TEU很有市場,但是這個經濟市場有一個大前提,那就是全球集裝箱海運需求呈上升趨勢。
專業人士認為,中遠海運將要制造的25000TEU超大型船在未來是有市場的。首先航線沒有問題,在亞歐航線上能夠通過馬六甲海峽和蘇伊士運河,能夠掛靠國內4個大港,其中包括集裝箱接卸大港上海港,還能掛靠國外13個港口,而且隨著港口設備的更新,未來將會有更多能夠掛靠的港口。
另外,隨著世界經濟的復蘇,航運之間的整合以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推進,航運市場的行情將會向好態勢發展,全球集裝箱船的海運需求將會進一步增長,而且中遠海運集運目前已經成為全球第三大班輪公司,船有了、資本有了、乘著國家“一帶一路”“中歐班列”等政策的東風,船能走向更遠的地方。

匯聚大型運輸船及其他船型建造企業, 第九屆中國廣州國際海事貿易展覽會,將于2020年12月9-11日在廣州琶洲•保利世貿博覽館盛大召開,歡迎您前來參觀、參展、參會。



天鯤出海,“食”破天鯨
關鍵字延伸:船舶設計和建造、船塢和修船廠、船舶營運和管理、船舶登記和檢驗、船舶修理機械與設備、疏浚設備、導航和通訊系統、輪機工程和船用設備、推進系統/泵和閥、海洋工程、計算機系統、網絡和軟件、環境保護裝備和設施、起重和升降設備、海上貨運和物流、油漆和涂料、冷凍系統和冷藏系統、港口,碼頭設備和服務、港務局和碼頭作業公司、安全,救援和保護設備、海事出版、海洋環境和安全、船級社、船用燃料及潤滑油、港口及碼頭,港口設備、船舶融資、保險和經紀公司、船運物資及船用材料、貿易協會及咨詢服務